HT SCHOOLS button HT SCHOOLS button HT SCHOOLS button HT SCHOOLS button En
村长专访:中国化就是国际化,解决中文学习痛点才是我们要做的事
2022 - 03 - 31 南京赫贤
收 藏
分 享

“中文学习,一直是双语教育里的一大痛点。”这是我刚开始接触国际教育的时候就被普及的第一个共识。


为什么呢?家长和老师给我的答案五花八门。总结起来无非是:

中文太难,英文简单;

中文没有分级读物而英文的读本简直太丰富了;

中文枯燥,英文活泼,孩子学起来更有兴趣;

……


随着时间推移,我愈发觉得,小时候能在单一语言环境下长大也是一种幸福。中英文学习之争,其实背后是文化之争啊。


人人都追捧中英文双母语教育的今天,家长们逐渐发现,孩子怎么不爱说中文了?于是开始惶恐:为了双语掏出的双倍学费值吗?连母语都丢了怎么行?其实,中文教育之难点,一直有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在探索。最近我就有幸见到了这个领域里的一位开拓者:李振村先生。他在赫德双语学校引入的“全课程”体系,据说是采用“跨学科”教学方式,把中文课和其他学科有机融合在一起的创新课程,而且,希望达到的小学阶段阅读量,是800万字!见到李振村先生之前,我只听说了他“村长”的大名,和如下履历:


他是著名的教育策划人,策划过很多创意课程,推出过名闻遐迩的教育典型人物,当代许多教育改革家最早都出自他的笔下;

他是有着广泛影响的小学中文“全课程”教育体系开创者,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;

他是有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“最牛小学“之称的北京十一学校亦庄实验小学创校校长;

同时,他还兼任《当代教育家》杂志社总编辑,利用这个高端传播平台,他一直坚持为教育改革鼓与呼……

2017年,李振村加入了义格教育集团,任旗下所有赫徳、赫贤双语学校的中方总督学,成为学校中方课程的总负责人。


“村长”是怎么来的?

教育不是工厂,而是一个自然的村落


因为人人都叫李振村“村长”,一见面我就问他:


 Q: 为什么人人都叫你村长?


 A: 因为我的名字里有一个“村”字,业内同行开玩笑地叫我“村长”。北京亦庄实验小学初创时期,构建全新的学校教育生态是第一要务。怎么构建?首先要改变师生关系。老师和学生应该在同一个人格地平线上生活和学习。老师只是一个陪伴者、启迪者、发现者、引导者,他并不是孩子灵魂的雕塑手。老师只要提供阳光、雨露、土壤就行了,成长永远是孩子自己的事情,任何人都无法替代。


要改变师生关系,首先就要改变老师与校长的关系。当校长高高在上的时候,我们传递给老师的就是等级观念;当我们能够真正尊重老师、与老师平等相处,老师也自然会把这种平等和民主的精神传递给孩子。我跟老师们半开玩笑地讲,不要叫我校长,谁叫我校长就做20个俯卧撑。结果大家就都喊我“村长”,挺亲切,挺好玩,村长这个外号就这样叫开了。


其实,称呼只是一个外在的形式,简单改变称呼并不能真正改变人际关系,核心还是管理理念的转变:管理本质上就是服务,为老师的专业成长和教育教学服务。只有校长全心全意为老师的发展和工作服务了,老师才可能全身心去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服务。学校的生态说穿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逻辑关系。


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。教育最好的状态不应该是一个机械化、冷冰冰的工厂。而一个自然的村落,炊烟袅袅,鸡鸣狗吠,牛羊徜徉其间,邻里之声相闻,更自然,更接地气,工业化的东西更少,更抵近教育的原生态和教育的本质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把校长叫做村长,比叫做厂长、经理好。




孩子们的“博物馆课程”作业


“全课程”是怎么一回事?

中文和其他学科的完全融合


 Q:为什么要做“全课程”?这个课程的意义在哪儿?


 A: 全课程首先是希望改变小学教育的生态。因为只有课程变了,教育生态才能变,孩子才能变。我们的孩子学得苦、学得累、学得死,教育生态恶化。还有一个很奇葩的现象:往往老师越努力,孩子对学习的厌倦越大。老师辛辛苦苦12年,结果是多少孩子高考一结束就把书撕了。如此厌倦学习的孩子考上北大、清华又有什么意义?他已经把对学习的热情在12年内打磨殆尽。这样的教育是没有意义的。


让孩子学得快乐,学得广阔,学得饱满,学得开放,学得扎实,就是全课程设计的原初目标。有人说这些目标中有些是矛盾的,似乎你兼顾了扎实就没办法兼顾快乐,有人说学习就是苦的,我认为这绝对是胡说八道。学习是辛苦的,但绝对不是痛苦的。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发明、一个创造,是基于痛苦、厌恶的情感基础上做出来的,解决问题带来的快乐,迎接挑战带来的兴奋体验,支撑着我们不断前行。发明创造,肯定辛苦,但同时也肯定能够带给当事人巨大的快乐体验。


所以我们也希望改变孩子对学习的体验和认知,希望经过12年的基础教育,让他对学习,对中小学生活留下一个美好的体验,改变学习的舒适度,所以我们又叫22度学习体验。22度是人的体感舒适温度。但现在我们的学习体验基本是两极,要么零下,要么高温,所以孩子是痛苦的。


Q: “全课程”的想法是如何萌芽的?有没有借鉴国际课程的框架?


A: 全课程不是一夜之间诞生的。它是我国十几年课改成果的一个集大成,散碎的小学课改成果被我们系统整合以后形成了一个新的东西。同时我们也借鉴了国外先进的小学课程体系,比如IB体系里的PYP,英国IPC课程结构等,它是一个融合的结果。用西方经过大量科学实证的成熟课程框架作为工具,来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,这是未来中国教育的一个方向。





▲要排好《哪吒闹海》这出戏,要做的准备工作可不少呢


 Q 据我们的了解,很多家长都认同“全课程”的基本理念,但同时也会疑虑,如何保证升学成绩?


 A “全课程“从一开始设计就在思考:


① 这个课程必须让孩子学得快乐,如果儿童在这个课程体系里感受不到快乐和幸福,那我们的设计一定是失败的。


② 快乐是前提,学得饱满、扎实是保障。必须满足家长对学科成绩的需求,在中国,无论什么样的课改如果没有成绩,都难以让家长信服。没有家长的支持,课改必败无疑。


③ 为孩子今后一生的发展奠定一个很好的基础,包括价值观的基础。


我们不能培养狭隘的民族主义者,也不能培养崇洋媚外的孩子,我们需要培养一个有自己判断力、思考力的世界公民。他有中国灵魂,同时具备国际视野。另外,未来的世界一定是合作的世界,所以说同理心、共情能力,也是我们希望在“全课程”有所体现的。





▲中文课本:让孩子发散思维了解跟月亮有关的知识。中文作业:对比落叶树和常青树的区别。


 Q “全课程“是如何评估孩子的学习程度的呢?


 A 我们对孩子的评估和判断:

① 首先看他的精神状态。他是不是还保持了孩子的本色,阳光、明亮、天真浪漫、活泼好奇?尤其是好奇,我们格外看重。确保孩子始终保持对这个世界的好奇,是全课程的重要目标。


② 其次我们看他思维的活跃性,看他独立思考的能力。孩子有没有自己的想法,有没有自己的思考,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素质。


③ 然后我们看孩子的知识面,看孩子是否视野宽广。这个主要看他的阅读量。我们希望的阅读量是小学要达到八百万字,远高于国家规定标准。


 Q: 那么全课程在赫德双语学校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呈现?涵盖几年级?什么学科?


 A: 赫德双语的家长群体比较特殊,他们对孩子的期待是:英文向国际学校看齐,中文向公办学校看齐。这里面的矛盾就是:公办学校用大把的时间学中文,国际学校用大把的时间学英文,双语学校没有那么多课时怎么办?所以我们必须重建课程结构,让孩子两条腿走路,两个轮子一起转。鉴于此,全课程我们在赫徳做了很大的改良:

01 大幅度提升阅读量, 没有海量阅读,一切的语文学习都是空谈。


① 海量阅读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读什么。我们的一个观点是:读整本书是学习语言的最佳途径。一本十几万字的优秀读物,胜过一册语文教材。整本书也有良莠之分,选择就显得无比重要。通常人们喜欢说经典阅读,其实经典的未必就适合儿童。必须兼顾经典与童心。


② 大阅读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如何读。通常我们把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用来读课文,那么多伟大的著作却只能放在课外读,统称为课外阅读。其实,课文是个很奇怪的东西。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课文这个文体。经过教材编辑加工改造过的文本,我感觉很像脱水的蔬菜,索然无味。你听说过谁是因为阅读课文而爱上了学习?因此,全课程高度强调要把经典读物作为教材直接放到课内阅读。阅读从来就不应该有课内和课外之分。比如我们会花三周时间在课堂上精读一本《夏洛的网》,或者读《木偶奇遇记》《绿野仙踪》,我们也会让孩子们在课内读原版《西游记》。实际上,一部《西游记》绝对抵得上一本教材。


③ 大阅读还一定要跟儿童的生活发生关联。如果儿童的阅读和学习生活没有任何的关联,他就觉得没有意义,他就会问,这个有什么意思?你跟他说,对未来有用。孩子从来不考虑未来,孩子只看眼前。今天老师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,他可开心了,他就愿意学习。今天老师不理他了,他就不愿意学了。小朋友是为了兴趣而学习,很少有为了意义而学习的。





▲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戏剧课的表演。将来你也许会忘记老师对某本书的分析,但你做出的表演一辈子都忘不掉。


02 我们改变学习方式

“全课程”提倡多维度、多元的学习方式。让过去单一的课堂学习突破教材的围墙,突破教室的围墙,突破校园的围墙,跟整个世界、跟整个自然、跟整个社会联系起来。


比如说学习《夏洛的网》这本书:

首先一定有课内的精读、讨论、听说读写的训练;

第二,一定要伴随看电影,欣赏《夏洛的网》电影;

第三,一定伴随着教育戏剧,让孩子表演出来;

第四,一定伴随着延伸性的学习,围绕着《夏洛的网》可以去研究蜘蛛,多学科整合。

这种学习方式是跨学科一起来完成的。我们叫全人、全时空、全方位、全身心。





▲孩子们在演《哪吒闹海》这出戏。


03 我们调整了课程结构, 我们首先把学段做了一个划分:


① 始业课程。始业课程是幼小衔接课程,是幼儿从幼儿园从小学过渡的一个软着陆课程,这个阶段的课程高度强调安全,给儿童心理安全感。高度强调体验,让他体验到学习的快乐。高度强调无学科概念,就是一个个主题,每个主题都是多学科融合。


② 常规学段是2年级到4年级。常规学段采取大主题单元的方式,把过去互相割裂的单元(一个单元学一个周,一个周四五篇课文)改成大主题单元,这个大主题单元一般学一个多月,围绕大主题单元,有整本书的介入,有电影,有戏剧,有音乐,有到校外的场馆学习。比如博物馆课程,引导孩子读关于博物馆的文章,研究博物馆的历史,研究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馆,孩子很有兴趣,最后正好赶上大英博物馆在上海有展览,老师就带他们去参观。这时候去参观,孩子已经不是去看热闹了,他已经学了一个月的博物馆课程,读了关于博物馆大量的文章,他们都带着学习单,边听边看边记,回来每个人交一个主题报告。


③ 到了五六年级,我们开始启动毕业课程,就是小初衔接课程。小初衔接同时也会开展青春期教育。





▲学生在看“大英百物展”时做的绘画笔记。


 Q: 现在赫徳双语的“全课程”涵盖了哪些学科?


 A: 事实上“全课程”原来在公办学校涵盖了语文、音乐、美术、科学类课程,到了赫德以后呢,因为学习中文的时间太少了,赫德的“全课程”成了以语文为主载体的一种学科融合。其他学科的融合都是为了支持语文的学习,但音乐、美术课还是独立出来的。未来的目标一定是做到中文和英文课程完全的融合。


最后,村长对我们说:


现在,是民办教育的30年黄金发展期。

30年后,不出意外,中国GDP将成为世界第一。将来,出国的留学的人反而会减少。比如我这样的60后当年出国会被震撼,到了80后、90后、00后,出国后一点都不觉得稀奇,反而觉得比北上广差远了。

我相信30年是一个分水岭,到那个时候,全世界会有很多人来中国留学。再过30年,你生活在中国就是世界公民,中国就是世界中心。


所以,未来中国化就是国际化,中国灵魂就是世界灵魂,中国眼光就是世界眼光。现在赫德等于提前一步做了十几年后大家要做的事情,这是真正面向未来、面向世界的教育。


2021年,倡导植根中国、拥抱世界、面向未来的南京赫贤学校,将为南京乃至全国国际化教育4.0时代的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。南京赫贤学校位于江宁区空港经济开发区,由南京空港开发区管委会下属投资公司和义格教育共同投资,总投资10亿元。规划建筑面积约7万平方米,可容纳约2000名学生。学校于2021年9月开学,志在培育“植根中国、拥抱世界的终身学习者和建设者”。


我们寻找有共同教育理想的家长同行,扫描咨询老师二维码,预约一对一解答。至赫贤,致未来!



©2018-2024 南京赫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苏ICP备 19050281号-1